股票t+0平台交易 程实:过低的价格可能损害长期的经济发展︱实话世经
三大股指早盘分化明显,红利股跌势延续,高位股开盘继续下挫,科森科技、老百姓、大众交通、好上好、新亚制程均跌停,国企改革概念下挫;锂矿、光伏等新能源方向集体走强。
9月11日,沪指盘中弱势下探,再创2月初以来新低;创业板指强势拉升;两市成交额再度萎缩,全日成交不足5000亿元。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被视为资源配置的关键调节机制,是协调供需平衡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不断演变,价格机制的作用愈加复杂化,促使我们对其进行重新审视与探讨。现实中,价格并非越低越好。仅有那些能够同时提升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的价格调整,才能实现帕累托改善,进而推动整体福利提升。价格的过度降低可能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尤其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构成制约。
更为重要的是,生产侧价格的下跌不仅直接影响企业,还会通过工资水平传导至消费端。工资下降削弱了消费者的购买力,进而导致需求萎缩,形成经济活动的负向循环。从需求侧来看,负面预期往往会进一步抑制消费。为应对这种不利局面,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成为提振经济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政府能够提升公众的安全感,稳定消费预期,从而促进内需市场的持续增长。这种政策工具不仅能缓解短期经济波动对消费的冲击,还能为经济提供长期稳定的动力。
价格不是越低越好:帕累托改善是关键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市场竞争会自然压低价格,进而使消费者受益。然而,价格过度降低并不一定带来整体经济福利的提升。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完全竞争并非总是最优的,价格过低可能导致企业无力创新或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最终损害消费者利益。此外,美国经济学家范里安详细探讨了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的关系,指出在市场均衡中,只有当价格调整导致这两者均增加时,才能实现帕累托改善。因此,价格应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找到平衡,过低的价格可能损害长期的经济发展。
宏观经济是微观主体经济均衡的加总,故而价格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经济增速的表现。以日本为例,日本的CPI变化和GDP增速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当CPI增速呈现下降趋势时,日本的GDP增速也往往有着消极的变化。例如,1990~1994年间,日本CPI同比增速由3%左右下滑至0.7%左右,GDP增速也从4.8%下降到了1.08%。物价水平的降低反映了市场需求的收缩,企业会相应地减少生产以适应市场需求,从而打击了经济活动的活跃程度。
相反地,物价的温和上涨可以使得企业的销售收入增加,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进一步促进企业的投资和创新,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CPI过度上涨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物价上涨过快,可能会导致实际工资下降,消费者购买力减弱,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但总体而言,日本的物价变化和经济增速呈现一定程度的正向联动。
生产侧价格下跌的负向传导:工资与消费的关系
价格对经济的影响不仅限于生产者,还会通过工资水平影响消费能力。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指出,当工资作为人力成本的价格下跌时,消费者的购买力会相应减少,导致整体需求萎缩。也就是说,价格调整从生产侧向外扩散并有可能形成负向螺旋,表明生产侧价格下跌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尤其是在工资水平降低的情况下,消费需求将受到严重抑制。
相反地,工资水平稳步上行将有效提振消费需求。以中国为例,中国的居民工资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这有助于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根据统计局数据,近五年来,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稳步增长。2019~2023年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增长率保持在5.8%以上,基本上都高于同期的GDP增长率水平。工资水平的整体上升趋势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强的购买力,有助于稳定内需市场。尽管在特定时期,如2020年疫情期间,短期的收入下降和消费信心减弱仍然对经济造成了冲击。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第二季度起,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和复工复产的推进,居民消费逐步恢复。2020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9%,但相较于第一季度的大幅下滑,第四季度已经实现了正增长。
此外,美国经济学家阿克尔洛夫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工资的黏性使得工资下降难以快速实现调整,反而可能引发失业增加和经济萎缩。在经济衰退时期,即使企业面临成本压力,也可能不愿意直接降低工资,而是选择裁员或其他方式来降低成本。这种情况下,失业率的上升将进一步削弱总体消费能力。
需求侧打破负向预期:社会保障的关键作用
在需求侧,打破负向预期成为经济稳定的关键。而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工具,可以有效提升消费者信心。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生命周期—永久收入假说中指出,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基于长期收入预期,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稳定这些预期,进而稳定消费行为。在中国,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养老保险和个人健康保险的支持力度,这有助于缓解家庭的后顾之忧,增强消费意愿。
根据最新数据,截至2023年底,中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已超过10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面广泛。这表明政府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政府有效地减轻了居民因医疗和养老问题带来的经济负担,增强了民众的安全感和对未来收入的乐观预期。自2020年以来,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各地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增加了对困难群体的生活补贴,有效缓解了因疫情导致的收入下降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美国学者费尔德斯坦和李本的研究显示,社会保障不仅能缓解经济下行压力,还能在经济波动期间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网,提升他们的消费意愿。例如,2020年,美国推出2万亿美元的纾困计划,使得失业人员可申领每周600美元的额外补助,最长可领取4个月,减少了其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消费支出。特别是在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打破负面的经济预期,恢复市场信心。
在中国,政府不仅关注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还注重提升社会保障的质量。例如,养老金的连续上调,医疗保险报销比例的提高、异地就医就诊,以及医疗救助托底,都极大地提升了民众的满意度和安全感。除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外,政府还在积极探索其他形式的社会保障措施,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项目,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这些措施有助于进一步减轻家庭在老年人护理方面的负担,提升整个社会的福祉水平。根据国家医保局数据,截至2023年,已有49个城市开展了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参加人数超过1.8亿,惠及数超过130万人;2023年异地就医就诊人次达到2.43亿且持续增加,比2022年的1.1亿人次高出了一倍多;同时医疗救助帮扶农村低收入人口医疗负担的作用也进一步增强,帮助减轻农村低收入人口医疗费用负担达1883.5亿元。
(程实系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徐婕系工银国际经济学家,周烨系工银国际宏观分析师)
举报 文章作者程实
徐婕
周烨
相关阅读 经济日报:变老龄化压力为发展动力经济日报:变老龄化压力为发展动力
17 09-13 06:44 为什么要延迟退休?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有哪些变化?专家解读据预测,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突破4亿,占比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将达到峰值。
1003 09-10 18:24 如何提升生育意愿?蔡昉:鼓励生育政策体现在民生各个方面“未富先老”有后发优势。
13 397 09-08 21:52 陆挺: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原因和我国的应对策略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因素,包括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宏观经济;另一方面应该将行动放缓,一次波动并不预示着金融动荡的到来。
34 09-03 13:27 日本家庭消费处于由弱趋强的重要阶段动态审视股票t+0平台交易,现有的日本人口结构状况难以逆转,未来消费空间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压制。
58 09-01 21:26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